9月28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等發布的新冠防治新策略的最新進展和研究成果顯示,新冠致病的罪魁禍首或為HIS基因序列。目前,對應藥物為中國已上市治療膽囊炎的口服處方藥羥甲香豆素,能顯著改善患者肺部病變。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教授于文強在會上指出,其團隊經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與人類基因組存在5段完全相同的基因序列,長度為24~27nt,團隊將它命名為HIS(Human Identical Sequence)。HIS在159258個新冠病毒基因組廣泛存在,且能靶向性地激活人體中肺、血管等非免疫細胞中與炎癥相關的基因。“因此,人感染新冠病毒后致病的罪魁禍首很可能是HIS基因序列──攜帶HIS基因序列的新冠病毒進入人體后和人類基因中HIS共同作用,這可能是引起‘炎癥因子風暴’的重要原因。 ”于文強說。
透明質酸將成治療新靶點
于文強團隊發現,新冠患者的血漿中透明質酸(又名玻尿酸)的升高,與淋巴細胞降低和肺部毛玻璃病變等臨床癥狀密切相關,而HIS能夠激活透明質酸的合成酶,引起透明質酸增加。在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漿中,透明質酸是升高的。
在隨后的動物實驗中,單用透明質酸處理就能引起小鼠肺部典型CT影像學的毛玻璃病變。由此,于文強團隊進一步證實,透明質酸是新冠致病的共同物質基礎和治療新靶點。“以透明質酸為靶點抑制其合成,可以成為新冠治療的新策略。4-MU是透明質酸合成抑制劑,對應藥物為中國已上市治療膽囊炎的口服處方藥羥甲香豆素。”
此后,于文強團隊與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盧洪洲團隊合作開展臨床試驗,共入組新冠患者130例。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口服羥甲香豆素的患者中有89%出現肺部病變消退,對照組中為45%。羥甲香豆素能顯著促進患者體內淋巴細胞恢復,同時改善患者肺部病變。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盧洪洲表示,這項研究找到了新冠的發病機制,進而明確了要怎么去治療新冠,還找到了羥甲香豆素這樣有效的藥物。
目前,于文強團隊與盧洪洲團隊、南方科技大學糖生物學王鵬團隊正在申請新課題,深入研究羥甲香豆素對不同新冠變異株的作用及分子機制,為全球應對新冠變異和治療,提供簡單易行可推廣的中國方案。